最近消息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8008-819-1999


上海公司:


021-60950698


北京公司:


电话:010-62082312/13




总部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1759号浦发广场D座607室




公司活动

2004年红色之旅2004-11-26

  本年度经集体讨论,本着寓教于乐的主题,我们出发了,目的地是毛主席的燎原之地-井冈山。
  11月26日 上海火车站
  临行前2小时,忽然接到了一个保税区海关报修电话,公司的两位领导即刻带着工程师飞车抢修,甚至放下豪言壮语:修不好我就不去了。幸好火车开之前他们都及时赶到。火车上,同志们战斗力惊人,把两大箱食物报销了一大半。
 11月27日 井冈山
 近了二十个小时车程,终于到达了井冈山,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地处湖南、江西、广东三省交界,井冈山市以前叫茨颦,位于井冈的山坳之中,周围散布着大井、小井等五个村庄,整个井冈山的地形就由如一口水井,可能井冈之名由此而来的吧! 
 午饭后,我们到了黄洋界,毛主席有诗云:黄洋界上炮声隆,实地看,其实只不过是井冈的五大哨口之一,由于在黄洋界保卫战中我工农红军用仅有的一门迫击炮和三发炮弹打中了敌军的指挥所,由于一场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事而闻名。一块突兀的地界,从一个密林掩映的缺口望出去,一边为湘,一边为赣,此山连彼山,山海茫茫,空谷回音,远望山中似乎有人,可人究竟在何处,莫不得之。近看似乎山海就在脚下不远处,换个角度看,极其陡峭。站在一块悬空的石头上!身后是战壕,足有一人之深,蜿蜒在这哨口之上,是当年的遗迹么?遥想70余年前,敌人强攻,我方防守,黑压压的敌人从四面八方向山上扑来,我方却仅有的那么一点兵力,然而,军民众志成城,土枪土炮,竹签马尿,鞭炮油桶,愣是打退了一拨又一拨的敌军,保住了黄洋界。镌刻着毛主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苍劲大字的纪念碑正对着哨口,朱德总司令潇洒的“黄洋界”三字也对着哨口,还有那传诵已久的《西江月•井冈山》……都在告诉人们那段历史:我们赢了,敌人退了,井冈山根据地保住了。
  车在去水口的路上停了下来,导游告诉我们:“井冈山的茶叶是最著名的地方特产,你们一定都想买一点儿回去,抬头一看,已到了一排竹子扎成的平房,门匾书写:“山水茶寮”。里边就像是小学教室,摆满了一排排的桌凳,一个表演茶艺的姑娘向听课的“学生”讲解品尝井冈茶叶的方法,三大桶茶雪毫、兰贵人、养生茶摆在面前,从雪毫开始,“老师”分别讲述它的出产地、生长环境、对人体的好处及饮用的方法,在讲解的同时,“老师”在一位助手的帮助下,非常麻利地表演着各种茶叶的冲泡方法,其动作之快,令人眼花缭乱。最后将泡好的茶叶端给各位早已目瞪口呆的“学生”,各位“学生”则如饮琼浆一般战战兢兢地将一小杯茶叶倒入口中。茶道表演结束,大家蜂拥而上,购买正宗井冈茶叶的惟一机会,不一会儿,人人满载而归,大包小包带上了车。晚上回到驻地,和井冈山一位当地朋友谈起买茶的经历,他说:“开‘山水茶寮’的老板是福建人,原来在武夷山开茶寮,那边竞争太厉害,就转战到井冈山。井冈山只生产绿茶,像兰贵人那样的乌龙茶都是福建茶,原来如此!
 到达水口瀑布门口,顺着山间小路前行。山里树很多,但没有什么鸟,再加上游人也不多,只有旁边有一条不宽也不窄的流水,一直穿石走洞地陪着我们,所以走在其中很舒服。难得跳出城市的喧哗,走在其中,倒有些不适应。路上也有一些小景可以看,象百叠泉、猛牛喝水。山路还算平坦,偶尔有石阶需要攀高走低,比起登山,那是舒服多了。远远的已听到水声,知道离瀑布不远了,急行几步下到潭底。哇!一股好水!刚才一路陪伴我们的流水,此刻从我们的头顶飞泻下来,大概有二三十米高,下面是一个深潭,碧绿碧绿。水势很大,顺着山体泻下,水与山石的碰撞,若飞花泻玉一般,虽然站的很远,但已能感受到它,衣服已被瀑布飞溅起的雾水打湿了。瀑布两边的崖壁、树木都被洗的干干净净,整个山涧被笼罩在一层雾气中,一阵风将雾水吹开,象云。深深地吸一口,重重地吐出一口气,仿佛整个人从里到外都干净了。看到亭子上挂着一块牌子:本地的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85000个单位,来,尽情的享受吧!大伙儿跑到瀑底,握着栏杆,闭上眼睛,深呼吸,再深呼吸,似乎要把在一年来吸入的空气和郁闷一股脑倾倒出来。 
  坐船到达五指峰的时候,天已渐渐暗了下来,全体员工,拿着百元大钞,对照上面的五指山山前留影,是不是默念新一年自己的腰包蒸蒸日上呢?不得而知了!
  11月28日 井冈山
 一大早我们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了解到井冈山几乎所有的景点都与那段红色历史有关,黄洋界、小井红军医院、三湾毛泽东旧居等等,有的是曾经发生过激战的地方,有的是练兵场,有的是伟人曾经住过的地方。如今硝烟散去,后人在几十年后旅游经济发展起来之际,纷至沓来,一片祥和景象。没了枪炮声,那些曾经喷射着怒火的枪械,如今都锈成了烂铁片,存在那些玻璃橱窗里供人参观。而青山无言,草木一年年葱茏,静观这人间的悲喜。 
 然后一行去了龙潭看瀑布,沿阶而下,一条山间的流水,因为落差的关系,竟然形成了连续的五个瀑布,清清的山水激石喷玉,宕荡生姿。林壑幽深,游人也不拥挤,停在某一处,坐于瀑下深绿的潭水边,适于深思追远。,穿林而来,草木味道中,细细的水珠悄悄扑面,能温润所有的怀想中的人和往事。 
 跨进茨坪毛泽东旧居,给人的第一印象却是简陋。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就居住在这里。到1929年1月这一年多时间里,毛泽东每到就在这栋房子的中厅右后间居住和办公。1928年11月6日重新组织的井冈山前敌委员会也设在这里。也许和平年代成长的一代人,我们很难完全理解当年老一代革命家为了国家民族的振新而揭竿而起的精神。
 我们从讲解员的口中听说了这样一件感人的事情: 当时红军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毛泽东卧室兼办公室内的陈设简朴,床铺、桌椅都是房东家的。一张油漆剥落的长条形木桌上,只有一盏马灯、油灯,一方砚台和毛笔。除开会、外出、打仗外,毛泽东经常在此不分昼夜地看文件、写文章、制定作战计划等。井冈山的冬天格外地寒冷,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一样,只穿两件单衣,睡稻草铺,盖一床薄薄的线毯。有时晚上办公时两只手常常被冻得不听使唤,他只好把线毯披在身上看书。为了节约用油,部队曾作过规定:营以上干部晚上办公每盏灯可点三根灯芯;连队站岗每苗灯只点一根灯芯。按这个规定,毛泽东晚上办公完全可以点三根灯芯,但他坚持办公只点一根。就在一根灯芯的油灯下,毛泽东起草了《红四军布告》等。这就是一代伟人身上的艰苦精神,这就是井冈山革命英雄的志气,这就是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毛泽东旧居的一侧,树立着一块牌匾,上书的井冈山思想让我无法不把她铭记于心:
 1、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党管武装的基本原则
 4、血肉相联的干群关系
 5、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突然间释怀,原来,“了解井冈山、学习井冈山”才应该是我们此次井冈山之行的主旨。自从踏上井冈山这块曾被鲜血染红的革命圣土,这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我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老区,我们的心情便没有了平静。
 后记
 从井冈山离开的时候,已是黄昏,天色暗蓝,半轮月亮在天上,微黄中泛着浅浅的红晕,风很轻,有如心头的那一点怅然的离意……
 如果仅从山水来说,井冈山的与其他地方并没有更多的不同。而它之所以成为至少是一部分人心中向往或者是会来此涉足的地方,是因为历史吧。井冈山的人很感谢毛泽东,那位几十年前在这儿盘踞了二年多的一位伟人。那两年多血与火的历史,成为这方山水阔大宏远的背景,成为今日井冈山人的福荫。
 听导游和当地的人讲起毛泽东来的时候,在想另一件事:人为什么会喜欢旅游呢?旅游本身可能包含着离开、独自、悠闲、安静等内涵吧,让人轻松自在。但也许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走过很多路,会慢慢累积成生命中的里程碑。人的灵魂是需要向导的,这些里程碑,告诉我们来路,指引前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也能成为他人的旅程。想想,我们已经和多少人相聚别离。回望或者是前瞻,会有恐惧吗?会有倦意吗?会感慨吗?还会有机会唱出生命中最华美的骊歌吗?
 在井冈山的数日,满目苍翠,山风微凉,溪流清澈。峰峦叠翠而林鸟啾啾,放下俗务而醉心于此,心事慢慢被过滤,于是应该清晰的清晰起来。心间的那些热爱,会泛着泠泠泉水的静意,而曾经的那些烦忧介怀,会淡淡地随风而逝。静于山中,内心并不是沉寂,只是从容得多。短短几天,回想这次旅程,就像回首走过的路。似乎有很多可记取的,胸臆间竟爬上来很多淡淡的不舍,离开的时候,车在蜿蜒的山路上开过,青翠的竹海、危岩突兀,山涧时隐时现。心中淡淡离愁攀升,别意轻轻,就进入了朦胧。